常常在不少抗战影视剧中,我们能听到某某某得了一等功或者二等功,这些功勋意味着什么?很简单,二等功意味着非伤即残,一等功就是九死一生,不少抗战英雄都是在牺牲后被追授的,如今活着的一等功战斗英雄已经很少见了。
那特等功呢?基本上就是十死无生,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一位活着的特等功超级兵王,他就是上甘岭的孤胆战神胡修道。
在上甘岭战役中,胡修道一人独守3号阵地,在一天以内,他一人连续击毙了280名美军,打退了敌人2个营的41波进攻,创造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军事奇迹,1953年胡修道被授予特等功,和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。
秦基伟将军称上甘岭战役是他一生中经历过最惨痛的大战,连主席提到也会沉默许久,当时许多报社为了避免民众恐慌,甚至瞒报了死伤人数,而国际各大权威军事学院也将其写进了战例教材之中。
上甘岭战役打了四十多天,双方的伤亡人数达到了4万多人,那一场小小的攻防战是怎么演变成如此惨烈的大战的呢?
秦基伟将军曾回忆:因为我们打了胜仗,美国人不想在谈判时丢面子,就想靠赢得战争来换取更多的筹码,双方一直在边打边谈,谈谈打打,直到美方单方面中止了谈判。
接下来就有了五圣山防线的争夺大战,双方争斗的地点,就在上甘岭展开。
1952年10月14日的凌晨3点,美军飞机开始出动,炮弹密密麻麻在阵地上炸开,有超过300门大炮和3000多架飞机,120辆坦克向上甘岭的两个高地发射了30万余发炮弹,投掷炸弹约300枚,我方表面工事几乎被摧毁殆尽。
当天,45师135团的全体官兵经过浴血奋战,歼敌1900余人,击毁坦克3辆,缴获坦克一辆,不过我军伤亡的战士也高达500余人,甚至有38位年轻战士,用身体挡住了敌人的枪口,许多人都来不及留下姓名便英勇牺牲了。
那个时候打仗最缺的就是水和粮草,许多战士一天只能吃半块饼干,而且一天都喝不到一滴水,渴的难受就用尿来代替,不少官兵戏称这是光荣茶。
不久后战场迎来了转机,指挥部提出了小兵群战术,强调一个高地就派两三个人坚守,不过这对单兵作战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。
1952年冬,寒风刺骨,一位新兵迎来了自己的第一场战斗,他和排长加上另外一名新兵蛋子一起守卫597.5三号高地,这是敌人炮火覆盖最多的地方,在敌人的猛攻下,他们藏身的地方仅仅只有半个石头根。
胡修道第一次战斗,手心都紧张出了汗,他握住手榴弹,直勾勾的盯着敌人的方位,当敌人越来越近时,在排长的指挥下,他拼命将手榴弹和手雷,往敌群里扔,四周浓烟弥漫,他来不及紧张,只能疯狂的用炮火轰击敌人,两手以肉眼可见的被抡仲,而敌人也在一个个倒下,炸弹的碎片,溅起了一大片尘土。
停下!停下!排长使劲的拍了拍胡修道,当双眼通红的胡修道缓过神时,发现敌人已经撤退了,不久后,敌人又在炮火的掩护下发起了第二次进攻,这时胡修道想到了一个“包饺子“的好点子,他们先用强大的火力迫使敌人分散的敌人往中间挤,然而乘机向敌群投掷手榴弹,这种方法很奏效,别人被打的四散而逃。
因为排长去支援其他高地,战壕里只留下了胡修道和战友,他俩多次击退联合国军队的疯狂反扑,眼看局势一片大好,指挥部却发来急报,称10号阵地情况危急。
胡修道到了10号阵地,只见到处都是血肉残骸,只有一位还未失去行动能力的战士在苦苦咬牙支撑,看着战友们阵亡的尸体,胡修道既感觉痛苦又感觉无比愤怒,他带着带着满腔怒火和战友又一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,可就在这时,正当排长要进洞的一刹那,一发炮弹落在了他的身边。
血溅了胡修道一脸,他的视野所见全是一片红色,排长临死前拉着胡修道只说了一句话,那就是死也要守在阵地上。
排长牺牲前的话一直回响在胡修道耳边,战友被调走后,胡修道一个人坚守在阵地上,他刚想喘口气,敌人就杀了上来,胡修道的疯劲也上来了,他用手榴弹狠狠的扔向了敌人,激战正酣,3号阵地又申请了支援,就这样胡修道辗转在两个阵地之间,一手扔手榴弹,另一只手扔爆破筒,也不知跑了多少回,扔出了多少颗炸弹,带着这股子疯劲,他竟然打退了敌人十几次进攻。
等到用尽了最后一颗手雷时,胡修道抓起枪,大吼一声:冲啊,随即战士们纷纷响应,直接冲出了阵地,关键时刻志愿军支援部队终于来了,撤出高地后,胡修道直接昏睡了三天。
此次战斗中,他一人击退了敌人41次进攻,杀敌280余人,可以说他简直是当代浑身是胆的赵子龙,为什么单兵作战有这么高的杀伤力呢?其实胡修道一天时间内就投出了上百枚手榴弹和爆破头,最关键还是有苏联向我方提供的喀秋沙火箭炮,此炮威力惊人,在上甘岭战役中一度扭转了战局。
上文提到,上甘岭战役伤亡人数在4万余人,而联合国军队70%的伤亡皆是志愿军的炮兵造成的,由此可见喀秋沙的威力。
在朝鲜战场,我国不仅有胡修道这样以一敌百的英雄,也还有如黄继光、孙占元、杨根思、邱少云等革命烈士,我军能打败美国人,靠的就是一口气,一股一往无前的精神,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,只要还有一个人,他也会继续战斗下去,这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,胡修道的事迹会被历史所铭记,而革命先辈的故事也将永世传颂。
